去兔网 > 句子 > 正文

​惟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翻译(笃志于学的笃是什么意思)

2023-06-21 11:15 来源:去兔网 点击:

惟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翻译(笃志于学的笃是什么意思)

部编七年级语文(上)文言文复习

《世说新语》两则

一、生字读音

陈寔(shí) 在不(fǒu) 谢道韫(yùn)

无奕女(yì) 王凝之(níng)

二、句读停顿

①与儿女/讲论文义

②白雪纷纷/何所似

③撒盐空中/差可拟

④未若/柳絮因风起

⑤陈太丘与友/期行

⑥君与家君/期日中

⑦元方/入门不顾

三、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

(一) 通假字

尊君在不

“不”通“否”,,句末语气词,相当于„吗?

(二)古今异义

1.与儿女讲论文义

古义: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。

今义:指儿子和女儿。

2.陈太丘与友期行

古义:约定,动词。

今义:日期,名词。

3.太丘舍去:

古义:离去、离开

今义:前往。

4.下车引之:

古义: 拉。

今义:引用。

5.元方入门不顾:

古义:回头。

今义:照顾或顾客。

(三)一词多义

1.而

俄而雪骤

与“俄”构成副词性词组“俄而”,表时间短促,可译为“不久”等。

相委而去

连词,表顺承,可译为“就”“然后”等。

2.之

左将军王凝之妻也

人名

下车引之

代词,他,代元方

(四)解释下列词语

君:对对方的尊称,您

尊君 :对别人父亲的尊称

家君:对人称自己的父亲,谦词
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

①相委而去

委 :丢下

去:离开

②下车引之

引:拉

之 :代词,他

③ 乃至

乃: 才

④ 则是无信

则 :就

《咏雪》

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

内集:家庭聚会

② 俄而雪骤:

俄而:不久

③ 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

欣然 :高兴地

似:像

④ 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

差:差不多

拟 :相比

⑤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风起。”

未若:不如

因:凭借

⑥即公大兄无奕女

即 :就

五、句子翻译【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】

1.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(省略句)

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,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。

2.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(省略句)

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,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。

3.友人惭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

朋友很惭愧,下车拉元方,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。

4.与儿女讲论文义

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。

5.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(倒装句)

哥哥的儿子胡儿说: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。

6.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风起。”

哥哥的女儿说: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。

六、内容理解

1.“寒雪”“内集”“欣然”“大笑”’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?

答:融洽欢快轻松。

2.撒盐空中、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,哪一个更好?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。

答:(1)“撒盐”一喻好,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;而柳絮呈灰白色,在风中往往上扬,甚至飞得很高很远,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。 (2)“柳絮”一喻好,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,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,有深刻的意蕴。

3.文章最后写道:“即公大兄无奕女,左将军王凝之妻也。”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?

答:补充谢道韫的身份,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,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。

4.《陈太丘与友人期》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:做人要诚实守信,重视礼仪。

七、人物形象

1.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?

答:聪明有才学。

2.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?

答:言而无信,不守信用;粗野蛮横,十分无礼,缺乏修养、没有礼貌的人;知错就改的人。

3.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?

懂礼识义、性格直率、正直不阿。

4.在友人“惭”“下车引之”时,元方却“入门不顾”是否失礼?

答:(1)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:元方年仅七岁,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;一个失信于人,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,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,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。(2)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: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,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?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,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,有涵养吗?

5.主题归纳(多角度思考)

元方:明事理、懂礼识仪;

友人: 不守信用、不懂礼貌、知错能改

启示: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,为人要方正。

6.(1)除“柳絮”一喻外,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?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?

词:鹅毛、鸭绒、扬花、梨花、花絮、飞花

诗句:①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。——韩愈《春雪》

②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 ——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(2)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?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?

词语: 一言九鼎,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

名言:言必行,行必果 金诚所至,金石为开

故事: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

《论语十二章》

一、文学常识

1.《论语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。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共20篇,世人称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。

四书: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

五经: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

2.孔子,名丘,字 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创始人。政治上主张“仁政”,“以德服人”,教育上主张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,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“圣人”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,孟子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,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,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“孔孟之道”。

二、生字注音

论(lún)语 不亦说(yuâ)乎

愠(yùn) 三省(xǐng)

传(chuán)不习乎 逾(yú)矩(jǔ)

罔(wăng ) 殆(dài) 哉(zāi)

箪(dān) 陋巷(xiàng) 堪(kān)

肱(gōng) 笃(dǔ)志 陬邑(zōu yì)

三、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

【第一章原文】

子曰:“学∕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 ?有朋∕自远方来,不亦∕乐乎?人不知∕而不愠,不亦∕君子乎 ? ”

1.字词解释:

时:按时

说:通“悦”,愉快

朋:志同道合的人

愠:生气,发怒

君子 :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

2. 译文:

孔子说:“学习了(知识),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,不也是很高兴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(到这里)来,不也是很快乐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却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吗?”

3. 课文探究:

第1句:讲学习方法

第2句:讲学习的乐趣

第3句:讲个人修养

【第二章原文】

曾子曰:“吾日∕三省吾身:为人谋∕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∕而不信乎?传∕不习乎?”

1.字词解释:

日:每天

三省:多次反省 。

省;自我检查、反省。

三:泛指多

忠:尽心竭力

信:真诚,诚实

传:老师传授的知识

2.译文:

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?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?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

【第三章原文】

子曰:“吾十有五∕ 而志于学,三十∕而立,四十∕而不 惑,五十∕而知 天命,六十∕而耳顺,七十∕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有:通:“又”,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

立:独立做事情

惑:迷惑、疑惑

逾:越过、超过

矩:规范、规范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;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,自立于世;四十岁能通达事理,不为外物所迷惑;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;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;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,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。

【第四章原文】

子曰:“温故∕而知新,可∕ 以为师矣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故:旧的知识

知新:新的理解与体会

可以:可以凭借。

以:凭借

为:做,成为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温习学过的知识,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,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谈学习方法。(强调“温故”,还要能“知新”,新旧知识相融合)

【第五章原文】

子曰:“学而不思/则罔,思而不学/则殆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而:表转折,却。

罔:迷惑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

殆:疑惑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只学习却不思考,就会迷惑,而无所适从。只空想却不学习,就会有疑惑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讲学习方法,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,强调学思相结合。

【第六章原文】

子曰:“ 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∕不堪其忧,回也∕不改其 乐。贤哉,回也!”

1.字词解释:

贤:贤德、高尚

箪:盛饭用的圆形竹器

堪:能忍受

乐:乐趣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,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。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、安贫乐道的品质。(学习态度)

【第七章原文】

子曰:“知之者∕不如 好之者,好之者∕不如乐之者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之:代词,指学问和事业

好:喜欢、爱好

乐:以……为乐趣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对于学习,知道怎么学习的人,不如爱好学习的人;爱好学习的人,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:以学习为快乐。

【第八章原文】

子曰:“饭疏食∕饮水,曲肱 ∕而枕之,乐∕亦在∕其中矣。不义∕而∕富且贵,于我∕如浮云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饭:吃饭 名词作动词

水:冷水

肱:胳膊

于:对于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吃粗粮,喝冷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,提倡安贫乐道、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

【第九章原文】
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∕我师焉。择其善者∕而 从之,其不善者∕而改之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焉 :于此,在其中

择:选择

善者:好的方面,优点

从:跟从、学习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(如果发现自己也有),就要改正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讲学习态度:向一切人学习。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,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,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。

【第十章原文】

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川:河、河流

逝:流逝

斯:这

舍:舍弃

2.译文:

孔子在河边感叹说:“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,日夜不停呀!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讲时光易逝,应珍惜时间。

【第十一章原文】

子曰:“三军∕可夺帅也,匹夫∕不可夺志也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三军:军队的通称

匹夫:普通人,男子汉。

夺;改变

2.译文:

孔子说:“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,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。”

3. 课文探究:

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、矢志不渝。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。

【第十二章原文】

子夏曰:“博学 ∕而 笃志,切问∕ 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

1.字词解释:

博:广泛

笃:忠实、坚守

切 :恳切

仁:仁德

2.译文:

子夏说:“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,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,仁德就在其中了。”

3.课文探究:

本章讲坚定信念、广泛学习。理论联系实际。(多学、多思、多问)

四、字词积累

(一)通假字

1.不亦说乎

说:通悦,愉快

2.吾十有五而志于学

有:通又,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

(二)古今异义词语

1.三省吾身

古义:泛指多

今义:表示确数

2.饮水

古义:冷水

今义:指所有的水

3.可以为师矣

古义:可以凭借

今义:表示可能或能够

(三)词类活用

1.学而时习之

时:名词作状语,按时

2.吾日三省吾身

日:名词作状语,每日

3.温故而知新

故:形容词作名词,旧的知识。

新:新的理解与体会

4.传不习乎

传:动词作名词,传授的知识

5.饭疏食饮水

饭:名词作动词,吃饭

6.好之者不如乐之者

乐:形容词的意动用法。以……为乐

(四)一词多义

1.为

可以为师矣(当、做)

为人谋而不忠乎(替)

2.志

志于学(立志)

博学笃志/不可夺志(志向)

3.而

人不知而不愠(表转折)

博学而笃志(表并列)

温故而知新(表顺承)

三十而立(表修饰)

4.乐

好之者不如乐之者(以……为乐趣)

不亦乐乎(快乐 )

乐亦在其中矣(乐趣)

回也不改其乐(乐趣 )

(五)特殊句式

1.省略句:

可以为师矣。

“以”后面省略代词“之” 其不善者而改之。句首省略动词“择”

2.判断句:

贤哉,回也!

(六)成语归类

1.不亦乐乎

2.温故知新

3.择善而从

4.三人行,必有我师

5.博学笃志

6.三十而立

五、按要求默写

1.阐述“学”和“思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
2.求学应该谦虚,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
3.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
4.当别人不了解自己、误解自己时,孔子提出不要焦虑: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5.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: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

6.孔子在《述而》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: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

7.唐太宗有一句名言“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。”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《论语》中孔子的话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8.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,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,《论语》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;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宜说悦乎。”

9.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;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
10.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: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

11.珍惜时间的句子是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
12.与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/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
13.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,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

六、孔子名言锦句

1.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2.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
3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4.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
5.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
6.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
诫子书(诸葛亮)

夫君子之行: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译文:

君子的品行,以安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,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,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。学习必须静下心来,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。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,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。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,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。年华随时间流逝,意志随岁月消磨,于是枝枯叶落,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。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,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?

一、文学常识

《诫子书》选自《诸葛亮集 ,作者 诸葛亮 ,字孔明,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、赤壁之战、七擒孟获 ,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: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

二、句子停顿

1.夫/君子/之行,静/以修身,俭/以养德。

2.非淡泊/无以/明志,非宁静/无以/致远。

3.夫/学须静也,才/须学也。非学/无以/广才,非志/无以/成学。

4.淫慢/则/不能/励精,险躁/则/不能/治性。

5.年与时/驰,意与日/去,遂成/枯落,多不/接世,悲守/穷庐,将/复何及!

三、关键字词

1.解释下面加点的词。

(1)夫君子之行(助词,用于句首,表示发端)

(2)俭以养德(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)

(3)非学无以广才(使……广博,增长)

(4)淫慢则不能励精(放纵)

(5)年与时驰(疾行,指迅速逝去)

(6)意与日去(岁月)

四、课文理解

1.请说说题目的意思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

告诫儿子的信。静/以修身,俭/以养德。

2.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?

劝勉儿子勤学励志,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,最忌荒唐险躁。

3.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?它们之间关系怎样?

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:志、学、才。他主张以俭养德、以静求学、以学广才,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。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,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,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。

4.“俭以养德”与“静”有何关系?

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,避免浪费。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,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。“俭以养德”是建立在“静”的基础上的美德。

5.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?

一方面,要靠淡泊、宁静以“明志”,也就是时时将“志”放在眼前,不断磨砺。 另一方面,无志则不足以“成学”,没有志向,则学无目标,必然学习庞杂,不能专一。

6.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?怎样论述的?

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

无论做人还是学习,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“静”字:修身要静,学习要静,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。把失败归结为一个“躁”字。把“静”与“躁”加以对比,增强了论述效果。

7.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?

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,发愤图强,以免老了后悔。

8.出自本文的成语: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

9.学习的最佳境界:淡泊宁静

《狼》蒲松龄

一屠/晚归,担中/肉尽,止有/剩骨。途中/两狼,缀行 甚远。

屠惧,投/以骨。一狼/得骨止,一狼/仍从。复/投之,后狼止/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/矣,而两狼之/并驱如故。

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/有麦场,场主/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/奔倚其下,弛担/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
少时,一狼/径去,其一/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/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/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/积薪后,一狼/洞其中,意将隧入/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/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
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/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
译文:

一个屠夫傍晚回家,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,只有剩下的骨头。路上遇见两只狼,紧跟着走了很远。

屠夫害怕了,把骨头扔给狼。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。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。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,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,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。骨头已经扔完了。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。

屠夫非常困窘急迫,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。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,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,覆盖成小山(似的)。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,放下担子拿起屠刀。两只狼不敢上前,瞪着眼睛朝着屠夫。

一会儿,一只狼径直走开了,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。时间长了,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,神情悠闲得很。屠夫突然跳起,用刀砍狼的脑袋,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。屠夫刚想要走,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,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,打算要钻洞进去,来攻击屠夫的后面。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,只露出屁股和尾巴。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,也把狼杀死了。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,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。 狼也太狡猾了,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,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。

1.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2.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。

(1)缀行甚远( 紧跟)

(2)恐前后受其敌( 攻击)

(3)其一犬坐于前(像狗一样 )

(4)一狼洞其中( 打洞 )

3.下列“其”字均为代词,请选出“其”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( D )

①恐前后受其敌

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

③屠自后断其股

④其一犬坐于前

A.①② B.②③

C.③④ D.①③

4.本文段表现狼贪婪、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:“缀行甚远”“并驱如故”。

5.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“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” 。

6.翻译。

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
译: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。

⑵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

译: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,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。

⑶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
译: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,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。

7.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?

议论

8.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( D )

A.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(攻击)

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( 敌人)

B.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(向前)

后狼止而前狼又至(前面)

C.目似瞑,意暇甚 (神情)

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企图)

D.止增笑耳(只)止有剩骨(只)

9.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( D )

①久之,目似瞑

②又数刀毙之

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

④盖以诱敌

A.①与②相同,③与④不同

B.①与②不同,③与④相同

C.①与②相同,③与④也相同

D.①与②不同,③与④也不同

10.我能用“∕ ”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。

(1) 其一/犬坐于前 。

(2) 禽兽之变诈/几何哉?

11.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( B )

A.而两狼之并驱如故

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(屠户)。

B.乃悟前狼假寐

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。

C.弛担持刀

放下担子拿起屠刀。

D.屠自后断其股

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。

12.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。

(1)《狼》一文中表现狼“黠”的本性的句子有:“其一犬坐于前,目似瞑,意暇甚”“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” (两句);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:“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”。

(2)写出四个带“狼”字的成语:狼子野心、引狼入室、狼心狗肺、狼狈为奸、声名狼藉。

13.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,但换个角度看,它又告诉“人”什么呢?(4分)

我认为: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,不能幻想妥协,必须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才能取得胜利。

14.“止增笑耳”的仅是恶狼吗?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?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?

答:不是,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,代表那种贪婪、凶狠、狡诈、愚蠢的恶人,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。

15.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?

答:(1)心理描写 惧——投骨避狼。/ 大窘——骨尽狼仍从。/ 恐——前后受其敌。/ 悟——刀劈两狼。

(2)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,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的精神。

16.狼很狡猾,可终于自取灭亡,这是为什么?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?

答:人有狼没有的智慧、勇气和力量。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;不能存有幻想、妥协退让,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这样才能取得胜利。

17.“志异”即“记述奇异的故事”,本文的“奇异”表现在何处?

答:一狼诱敌于前,一狼隧入而攻其后,两狼如此合作,其心计与人无异,令人称奇。

18.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?为什么?

答: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,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。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,开始是不停地追,企图伺机吃掉屠户;屠户背倚积薪后,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。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,迫不得已进行自卫,奋起杀死两狼。因此,在这个故事中,狼是主要人物,而屠户是次要人物。

19.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?

答:画龙点睛,揭示了文章的主题。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,不能妥协心软,不能心存幻想,要勇于斗争,善于斗争。

《寓言四则》

一、文学常识

1.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,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。“寓”是“寄托”的意思。寓言,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,借此喻彼,借小喻大,借古喻今,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,语言简洁锋利。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。 如《刻舟求剑》《亡羊补牢》《狐狸和葡萄》《农夫和蛇》等都是寓言。

2.伊索: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。《伊索寓言》是一部寓言故事集。

3.吕不韦:战国末期卫国濮阳(在今河南省)人。

《吕氏春秋》,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。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,对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创作有显著影响。东汉高诱注本为善。

4.《列子》又名《冲虚经》,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。《列子》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、寓言和神话传说。如《两小儿辩日》《杞人忧天》《愚公移山》等,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。列子,名寇,又名御寇。战国前期思想家,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。道家的思想主张是“清静无为,顺其自然”。

二、《赫尔墨斯和雕像者》

1.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?

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。

2.赫尔墨斯的“笑”有什么含义?

一个简单的“笑”,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: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,讥笑赫拉不如宙斯,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,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。

三、《蚊子和狮子》

1.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?

以己之长克人之短;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智者胜。

2.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?

骄兵必败。

3.学习这则寓言后,你有什么收获?

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,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
四、《穿井得一人》

译文:

宋国有个姓丁的人,家里没有水井,需要出门去打水,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。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,他告诉别人说:“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。”有人听了就去传播:“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。”全国人都把“凿井得一人”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,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。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,姓丁的答道,“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,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。”像这样以讹传讹、道听途说,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。

理解课文

1.丁氏告人说“吾穿井得一人”是什么意思?

明确: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。

2.有闻而传之者说的“丁氏穿井得一人”?

明确: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。

3.道理: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,不能盲从,更不能以讹传讹。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、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。

4.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?

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,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。

五、《杞人忧天》

译文:

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、地会陷,自己无处存身,便睡不好觉,吃不下饭。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,就去开导他,说: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,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。你一举一动,一呼一吸,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,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? 那人说:天是气体,那日、月、星、辰不就会掉下来吗? 开导他的人说:日、月、星、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,即使掉下来,也不会有伤害。 那人又说: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? 开导他的人说: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,填满了四处,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块的,你行走跳跃,整天都在地上活动,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? (经过这个人一解释)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,很高兴;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,很高兴。

(一)寓意:杞人担心天坠地崩,身无所寄,而寝食不安。这是庸人自扰,毫无根据地瞎担心,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,患得患失的人。

(二)启发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”我们决不做“现代的杞人”,要胸怀大志,心境开阔,认真学习科学知识,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,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。

习题:

1.解释词语意思:

①崩坠(倒塌,坠落 )

②果(果然,果真)

③只使(即使)

④四虚(四方)

2.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,引伸成“(杞人忧天)”这句成语。

3.翻译下列句子。

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,身亡所寄,废寝食者。

译: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,地会陷下去,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,因而睡不着觉,吃不下饭。

4.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?

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。

范杲字师回,父正,青州从事。

【注】从事:官名。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,多以“从事”为称。

译文:范杲字师回,父亲范正,曾任青州从事。

杲少孤,刻志于学,与姑臧李均、汾阳郭昱齐名,为文深僻难晓,后生多慕效之。

【注】刻志,笃志,志向专一。姑臧:古县名。为:所作。慕效:羡慕仿效;慕仿效。

译文:范杲很小就成了孤儿,他把自己的志向集中在学业上,与姑臧李均、汾阳郭昱齐名,所作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,后来的年轻人有很多敬慕效仿他。

以荫补太庙斋郎,再迁国子四门博士。

【注】荫补:因先世荫庇补官。太庙斋郎:官名。

译文:凭借荫封补授太庙斋郎,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。

尝携文谒陶谷、窦仪,咸大称赏,谓杲曰:“若举进士,当待汝以甲科。”

【注】咸:都。甲科:科举考试录用官吏的等级,其高等为甲科。

译文:(范杲)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、窦仪,两人都很称赞、欣赏,对范杲说:“如果参加进士考试,一定把你录为高等。”

及秋试,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,杲遂不应举。

【注】阀阅之家:指有功勋的世家。应举,参加科举考试。

译文:等到秋试的时候,有人上书说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第,范杲于是没有应试。

稍迁著作佐郎,出为许、邓二州从事,坐事免。

【注】稍:逐渐。著作佐郎:古代职官名。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。

坐事:因事获罪。

译文:(范杲)逐渐提升为著作佐郎,离京担任许、邓二州从事,因事获罪免官。

太平兴国初,迁著作郎、直史馆。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,求显用,以观其效。

【注】太平兴国:北宋皇帝宋太宗赵炅的一个年号。显用:重用。

译文:太平兴国初年,(范杲)升为著作郎、直史馆。不久,范杲上书自行陈述才能堪比东方朔,请求被重用,来观察效果。

太宗壮之,擢知制诰。

译文: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,提升他任知制诰。

杲家贫,贷人钱数百万。

译文:范杲家境贫寒,借人几百万钱。

母兄晞性啬,尝为兴元少尹,居京兆,殖货钜万。

【注】母兄,同母之兄。钜万,形容为数极多。

译文:同母之兄范晞性情吝啬,曾担任兴元少尹,居住在京兆,经商获利巨万。

亲故有自长安来者,绐杲曰:“少尹不复靳财物,已挥金无算矣。”

【注】绐:欺诈,哄骗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项王至 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:“左”。

靳:吝惜。靳惜(靳啬。吝啬,小气);靳色(吝惜的脸色);靳固(吝惜固执);靳令(严格执行法令)

无算,无法算计,形容数目多。

译文: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,哄骗范杲说“少尹不再吝惜财物,已挥霍金钱无数了。”

杲闻之喜,因上言兄老,求典京兆以便养,太宗从其请。

【注】典:主持;主管。典御(掌管统治);典诠(主持选拔);典守(主管、保管;看守);典历(掌管;经历)

译文:范杲听后很高兴,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(需要照料),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。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。

杲既至而晞吝如故,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,杲大悔,杲视事逾年,境内不治。

【注】视事,指官吏到职办公,任职。

范杲到任以后,而兄长范晞依然吝啬,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。范杲非常后悔,杲任职一年多,境内没治理好。

移知寿州,上言“家世史官,愿秉直笔,成国朝大典。”召为史馆修撰,固求掌诰词。

【注】秉:执,拿。固:坚持。诰词:君王所颁文告。

译文:转任寿州知州,上奏道:“家庭世代任史官,希望能执正直之笔,写成国朝大典。”被召担任史馆修撰,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。

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(fū)州,贾黄中、李沆参知政事,苏易简转承旨,杲连致书相府,求为学士,且言于宰相李昉曰:“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,谓杲才堪此职。”

【注】时:当时。左迁:贬官。转:转任。致书:发送书信。求:请求。 任:出任。先公,指亡父。堪:胜任。

译文: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,贾黄中、李沆任参知政事,苏易蠡转任承旨,范杲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,请求出任学士,并且对宰相李昉说:“先父曾授我制诰一编,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。”

因出示昉,昉屡开解之。未几,太宗飞白书“玉堂”额以赐翰林,杲又上《玉堂记》,因请备职。太宗恶其躁竞,改右谏议大夫。

【注】因:于是。 出:取出 。示:给…看。履开解之:多次开导劝解他。未几:没过多久。飞白书:用飞白书书写。 额:匾额。上:呈上 。因请备职:趁机请求任职。恶:厌恶 。躁竞:急于进取竞争。改:改任。

译文:于是取出给李昉看,李昉多次开导劝解他。不久,太宗用飞白书书写“玉堂”匾额赐给翰林,范杲又呈上《玉堂记》,趁机请求任职。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,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。

初,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,乃议召杲。

译文: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,就决定召范杲。

杲闻命喜甚,以为将加优擢,晨夜趋进。

【注】优擢:提升官职。

译文: 范杲闻命非常高兴,认为将提升官职,昼夜兼程快速前来。

至宋州,遇朗州通判钱熙,杲问以“朝议将任仆何官”,熙言“重修《太祖宝录》尔。”

译文: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,范杲拿“朝廷决定任命我什么官”的话问他,钱熙说:“重修《太祖宝录》罢了。”

杲默然久之。感疾,至京师,旬月卒,年五十六。太宗闵之,录其二子。

【注】闵:同“悯”,怜恤、哀伤的意思。

译文:范杲不说话。坐了很久。感染重病,到了京师,不长时间去世,时年56岁。太宗可怜他,录用了他的儿子。

杲性虚诞,与人交,好面誉背非,惟与柳开善,更相引重,始终无间。

【注】面誉背非,指当面称赞,背后诽谤。善:交好。引重:推重,推崇重视。

译文:范杲性情虚假,喜欢当面赞誉,背后说坏话,只有和柳开交好,互相吸引,始终亲密无间。

不善治生,家益贫,杲端坐终日,不知计所出。人皆笑之。子范坦亦登进士第。

【注】善:擅长。治生:经营家业。

译文 :不善于治理家业,家境日益贫困,范杲整天端坐,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。别人都嘲笑他。他的儿子范坦也进士及第。

10.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 因上言/兄老求典/京兆以便养/太宗从其请/杲既至/而晞吝如故/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/杲大悔/杲视事逾年/境内不治/

B. 因上言兄老/求典京兆以便养/太宗从其请杲/既至/而晞吝如故/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/杲大悔/杲视事逾年/境内不治/

C. 因上言兄老/求典京兆以便养/太宗从其请/杲既至/而晞吝如故且常/以不法事干公府/杲大悔/杲视事逾年/境内不治/

D. 因上言兄老/求典京兆以便养/太宗从其请/杲既至/而晞吝如故/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/杲大悔/杲视事逾年/境内不治/

10. D “因上言兄老”中,“兄老”是“上言”内容,作“上言”的宾语,应在其后断开,排除A;“杲既至”中,“杲”作“既至”的主语,“杲”前断开,排除B;“而晞吝如故”和“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”为并列的两件事情,分别独立成句,应在“且”前断开,排除C。整段话翻译为: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(需要照料),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。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。范杲到任以后,而哥哥依然吝啬,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。范杲非常后悔。范杲任职一年多,境内没治理好。故选D。

11.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 姑臧,地名,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,表示人物籍贯,汾阳郭昱也是如此。

B. 秋试,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,唐宋为州府考试,明清为省级考试,因在秋天举行,故名秋试。

C. 太平兴国,宋太宗年号。许多年号宣示皇帝治国理念,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,大多是四个字。

D. 旬月,十天为一旬,旬月连用,有时表示一个月,有时表示十个月,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。

11. C C项,“大多是四个字”错。古代年号大多“两个字”。

12.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 范杲颇有文名,受到称赏。他笃志于学,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,有好多效仿者;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,得到赞许,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。

B. 范杲凭借文才,以求仕进。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,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,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;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。

C. 范杲无心做事,一心求官。为重修《太祖宝录》,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,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,他便日夜兼程赴京,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。

D. 范杲为人虚伪,至交甚少。他性情虚伪怪诞,与人交往,善于阳奉阴违,表面一套,背后一套,只与柳开是至交,相互推重,关系始终十分亲密。

12. C。 C项,“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”错。原文说“杲闻命喜甚,以为将加优擢,晨夜趋进”,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,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。

13.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6分)

(1)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,求显用,以观其效。

(2)亲故有自长安来者,绐杲曰:“少尹不复靳财物,已挥金无算矣。”

13. (1)不久,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,请求被重用,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。

俄,不久;求显用,被动句,请求被重用;其,自己;效,成效。

(2)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,哄骗范杲说:“少尹不再吝惜财物,已挥霍金钱无数了。”

亲故有自长安来者,定语后置句;绐,哄骗;靳,吝惜;无算,无法计算,形容多

14. 秋试举行时,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?请简要说明。(5分)

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,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,因此他没有应试。

本题需要回答“秋试举行时,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”,原文说“及秋试,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,杲遂不应举。”意思是说,等到举行秋试,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,范杲于是没有应试。

故整合答案为:“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,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,因此他没有应试。”

笃志于学的笃是什么意思篇二

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

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

这是讲,书要排列有序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,一本书看完了,要放回原处。

要把书分门别类,排列整齐,按顺序摆放在书架上。这样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看的书。对每一本书都要爱惜,不要乱摆乱放,这样会把书弄脏。尤其是对待圣贤的经典,一定要恭恭敬敬,因为经典所在之处,就如同圣贤就在我们面前一样!

南北朝时,有个叫臧荣绪的人,他幼年丧父,靠自己亲自种植蔬菜养家。

臧荣绪小笃志好学,博学多才,精通五经。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,但他从不就任,不愿做官。

臧荣绪过着隐居的生活,潜心著述。当时的读书人,认为他虽然不做官,却很有学问,所以很多人都慕名前来,拜他为师。

臧荣绪通晓大道,他笃爱并精通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五部经典,对孔子尊崇备至!每年孔子诞辰的这一天,他都把这五部经书陈列在书桌上,自己沐浴更衣,穿上礼服,戴着礼帽,对着五经恭恭敬敬地跪拜。

臧荣绪在晚年终于写完《晋书》,共110卷,囊括从西晋到东晋的全部历史,是所有晋史中最为完善的一部。

一个人内心重视什么,恭敬什么,往往体现了我们生命能量的高低。

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就补之

这是讲,即使在有急事的情况下,也要把书合起来,放回原来的固定处。看到书有破损的地方,要及时把书修补好。

书还没看完的时候,暂时歇下来不看,最好是用书签作好记号,不要把书角折起来,以免弄皱了书页。

古人说:“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心得十分利益。”书里承载着圣贤的智慧和教导,是我们修德做学问的准则,怎能不珍惜恭敬?

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

这是讲,不是圣贤典籍,我们不要看。因为这样的书会蒙蔽我们本来的智慧,会败坏我们的意志。

现在的阅读令人堪忧,我们一定要理智,要清醒,有很多书的内容是不健康的。比如有的书是引诱我们如何高消费,片面追求物质享受,让我们深陷在这物欲的泥潭中,欲罢不能;有的书充斥着暴力,内容都是你死我活,让我们的世界到处充满着戾气;有的书处处都是心机狡诈,内容都是步步陷阱步步惊心,让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加互不信任相互算计……这些书都是拉低我们的生命层次,降低我们生活的德能。如果我们的大脑都被这些东西占满了,我们生命的福德就会越来越损耗,福报就越来越远离,生活就越来越障碍重重!

所以我们选择看什么书,非常重要,一定要看圣贤经典,因为这些书教我们修身养性,修养我们的品德。而一个人的品德美好了,他生命的福德就提高了,修的福报就越来越厚,生活自然而然就越来越美好!

唐朝的萧德言,笃志于学,博通经史,对《左氏春秋》非常精通。性格纯正善良,待人恭敬厚重。

唐太宗非常赏识他,召令他参加煌煌巨著《群书治要》的编撰工作。称他德才兼备,把他比作是“关西孔子”杨震,人们非常崇敬他。

萧德言每次看经书前,桌椅一定要擦拭干净,要洗净脸,手洗干净,衣服穿整齐,帽子戴端正,身体恭恭敬敬地坐着看。

他的妻子就劝他说:“这么大年纪了,不要这么认真看书了。”

萧德言说:“经书是圣贤的言语,是指导我们做人准则的至理名言,读这样的书,我怎能不恭敬?又怎么会辛苦呢?”

唐高宗继位后,加封萧德言为银青光禄大夫。

萧德言年九十七岁高寿,在家里寿终正寝。他的子孙好多后代都非常发达。

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

这是讲,我们不要自暴自弃。圣贤的境界很高,我们循序渐进地努力,也可以逐渐达到目标。

有的人说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智慧不足,福德不够,哪能做到像圣贤一样?其实,我们只要立下目标,有志于道。向圣贤学习做人之道,先从修养我们的品德开始,从一点一滴做起,从生活小事做起,从孝顺父母开始,而孝顺父母,要做到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对父母和颜爱语,温柔恭敬……这样做到其实并不难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,如果我们的生活事事不如意,困难重重的时候,要记住,先及时回头想想,自己是不是最近孝道上有亏欠?然后马上行孝,生活就会顺畅如意起来。

《孝经》 里孔子说:“夫孝,德之本也。”

《大学》里说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

孝,是德行的根本。有了“孝”作根本,其它品德的教化和培养才有了基础,否则,一切无从谈起。

一个人就像一棵树,人的品德是树的根,财富就是树的枝叶。树根扎得越深,枝叶就越繁茂。也就是说人的德行越深厚,他能承载的财富也就越多!这就是《易经》说的“厚德载物”。

所以我们哪怕暂时不如人,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,只要从现在开起,修身养性,努力学习,就一定会成功。

孔子的学生冉求有一天对老师说:“老师啊,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,我是觉得做起来,怕自己的力量不够。”(冉求曰:“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)

孔子鼓励冉求说:“譬如竭尽全力去做了一件事,在做的时候发觉无法成功,这确是自己力量不够。可你现在根本就没有去做,事情还没开始,你就判定自己做不成,你这是给自己画了一个不行的界限。”(子曰:“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,今女画。”)

孔子鼓励我们思想上要先立志,下决心是关键,这是美好的开端!

然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行动……

就像孔子说的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!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!”

孔子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,他说,比方在这里,我们要堆土成一座小山,只差最后一担土,如果就停止不前,就不能成功,不成功不能埋怨别人,是自己停止了,不是客观或其他的任何原因,是自己停止的缘故!

孔子 又说,我们比如在平地上覆盖上一担土,就比原来的地面高一些了,我们再覆盖上一担土,那就更高了,最后就成功了。这个成功,跟任何人,和其它任何客观原因都没有关系,而是自己肯努力肯进步的结果!

这是孔子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,成功与否,完全取决于自己,不是外在的幸运条件,也不是外在的客观阻碍。有的人看到这里,会马上怀疑和反驳:“不对,难道没有外在因素?这样说太绝对了,太武断了。”对,这个反驳太好了。事实上,所有来到我们身边的人也好,外在的条件也好,都是我们潜在的思想我们强大的内心的力量吸引过来的啊!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啊!

孟子说:“人人皆可为尧舜!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那个了不起的人!千万不要自暴自弃,妄自菲薄。

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、作用极大、极有影响的人物,人们尊称他为“圣哲”。

连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曾经说过: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……”(“文正”是曾国藩的谥号)

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天赋并不高,甚至还可以说是比较笨。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能背下来,可曾国藩却要背几个小时。

一天,老师要求背一篇文章,其他同学早就在课堂上完成了,可曾国藩还是不能背下来。回到家,到了晚上,他在书房继续背,他一遍一遍地读,一遍一遍地背……夜已经很深了,他仍然没有背下来。说来也巧,那天晚上,他家来了一个贼人,就潜伏在他书房里,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偷东西。可是那个贼人在屋里等啊等啊,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。

天都快亮了,那个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,就十分生气地走出来,气哼哼地对曾国藩说:“就你这么笨,还读什么书?我都会背了!”在曾国藩的惊讶之中,那个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,然后扬长而去。

一个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藩,却在中国近代史上,不管是做人,交友,修身,治家,教育,政治,经济,军事,文学………都取得令人“望其项背”的成就,被人们称为“完人”!

曾国藩能取得巨大的成就,我们用他自己的话作一个最好的注解:

“凡人作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。首尾不懈,不可见异思迁,做这样想那样,坐这山望那山。人而无恒,终身一无所成。”

这正是《荀子》说的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,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

如果我们真正能按照《弟子规》里,圣人说的话去做,每天检查自己在生活当中落实,就会做到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哪怕就是做圣贤都能做到啊!至于事业的成功,富足的财富,幸福的人生,那更是指日可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