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兔网 > 句子 > 正文

​文城的经典语句(鼓励的经典语句)

2024-10-16 21:44 来源:去兔网 点击:

文城的经典语句(鼓励的经典语句)

文城的经典语句(鼓励的经典语句)

一直不忍看余华的小说文城的经典语句,因为文风太过残忍狠辣。

所以当书店出现《文城》这本书时,我没敢去翻——《活着》这本书的影响太深。

但就像所有的情绪一样,越回避越怂恿。

终于买了,不到一周看完。

如果说《活着》这部小说是一个人,一个家庭的悲惨世界,那么《文城》则是一群人,一个时代的悲剧。

《文城》虽然是以林祥福和小美的故事为主线,但实则是一个众生图。

在跨越清末,民国和军阀混战这几个时代中,陆陆续续出现的无论重墨浓彩,还是随笔带过的种种人物,竟然没有一个平安喜乐,幸福安详的顺利度过一生的。

当我和上小学的女儿讨论,如果要选择成为一个人物,想当《文城》中的哪个人?

她犹豫了几秒钟,说:当那个船夫吧。就是林祥福第一次来溪镇是坐他的船,最后林祥福被土匪尖刀插耳而死,也是这个船夫把他接走。虽然经历土匪的恐吓,虽然面对林死后仍微笑的胆颤,虽然冒着土匪的枪林弹雨送林回家,但终究一切顺利,还有几块银元的船费。

其他人物呢?林祥福父母早亡,原本看上的一位姑娘却因为媒婆的眼色而错失良机,遇到前来避难的小美,结果偷了他的银元悄悄离去,又带了他的孩子回来后再次突然离开,让林祥福踏上一生追寻之路。客死他乡,终未见面。

如果有人刻意回避,即便一方再努力追寻,也是一场空。

陈永良,在一个风雪之夜接纳了带着嗷嗷待哺孩子的林祥福。自己的儿子陈耀武从土匪手中救下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,但儿子左耳被土匪砍掉。后来儿子陈耀武和林百家两情相悦却不能在一起,儿子还因此受到他的du打并全家搬离溪镇到土匪猖獗的地方。陈永良最后为林祥福报仇,杀了张一斧。但却亲眼看到自己刚刚结拜的兄弟“和尚”死在土匪手下,陈永良的生活踏上和土匪斗争命悬一线的每一天中。

如果要我选择,我宁愿选择当陈永良这个人物。

既然结局都是同样悲凉,起码过程快意恩仇,大干一场。

小美的婆婆,因为小美救济自己的弟弟,而欲将小美撵回家2个月。由于丈夫和儿子为小美说情而恼羞成怒,最后让儿子选择跟谁走。结果儿子虽然当时选择了自己,但3个月后还是离开她去寻小美。仅仅他们离开一年光景,婆婆卧病不起,临终前要把账本给小美,但小美不在。

对别人的苛刻,不给别人留余地,结果往往是自己无路可走。

以为别人需要仰仗自己,殊不知实际是彼此成全。

最不能理解的是小美,林祥福的善良和宽容没有感化她,即便林祥福找到溪镇都不去看看他,都能忍心不去看看女儿。偷了人家的银元,毁了人家的一生,却一点没有弥补和行动。哪怕勇于承担,当面面对,让林祥福死心也好。冻死在祈祷的雪地里,是对她最善意的结局了。

逃避的人生,是最让人不齿的。

书中名字都很祥瑞,但结局往往皆是悲惨。跨越清末,民国和军阀混战时期,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命运的可叹与痛楚。

当你看到大悲呈现在面前,眼前的小烦恼,小沮丧也缓解不少文城的经典语句

当你见识过汹涌的波涛,小河沟的翻滚就不足以激起你的担忧;

当你体验过浩渺的长空,井底之蛙的空间就不足以让你惊叹。

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艰难,选择弟鸣狗盗,还是快意人生,抑或执着追求。

书中人物给了你答案,每个人心中也有各自的答案。

附:

最后评价下这本书,写作技巧要比之前略胜一筹。

比如开头,有点《百年孤独》的味道;

比如两个主人公林祥福和小美分篇介绍的手法;

书中每个人物,或浓墨重彩,或寥寥几笔,都从不同角度透露着整体悲剧的色彩和结局。

略有遗憾的是,整体线索看着没有特别完整。有些人物后来没有交代,比如林百家。

人物刻画没有《活着》那么立体深刻,每个人物的桥段都似曾相识,拼凑在一起仿佛一副《清明上河图》,没有重点,每个人物都是众生相的一部分。或许,这也是一种手法吧。

行文风格一如既往的旁观者身份,直接对话很少,除了最后几页。整体虽然没有超越《活着》,但也不失为一个好作品。《活着》的地位如此,也许仅仅是因为它是第一次出现的原因吧。

总体来说,这篇作品的文笔描述要比《活着》更成熟,技巧性也更强。但总觉得稍稍少了一点味道,不过我如果能写出这种,也是烧高香了。还是很佩服。

注:2025年第17本书阅读完毕——余华《文城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