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兔网 > 句子 > 正文

​花气薰人欲破禅(精选97句)

2023-08-14 02:01 来源:去兔网 点击:

花气薰人欲破禅(精选97句)

花气薰人欲破禅(精选97句),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内容。欢迎大家学习参考,如果觉得不错,一定要记得收藏保存,避免以后找不到了,下面为具体内容。

花气薰人欲破禅 1

1、西窗外的一丛红枫,漫向远处的薄雾,犹如朝霞泼出的画卷。仲秋的风在叶尖上颤动地划过,惊醒鸟语,惹出清澈而悠远的旋律。这个薄雾笼罩的早晨,这个秋凉如水的早晨,照样让我的内心充满美感和希望。在薄雾和秋凉的

image.png

2、有些人总在你需要的时候有空,有些人总在你需要的时候很忙。前者总是跟着你对点,后者总是让你跟着对点。

3、佛言:人从爱生忧,从忧生怖。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?《四十二章经》

4、【好部下,好丈夫,好妻子,好子女,好朋友, 好老师。

5、世上两种人最多,一种是怀念岁月的人,一种是不懂岁月的人。

6、若觉一切法,能不着诸法,一切爱意解,是为通圣意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爱欲品

7、【佛心禅语】 一切相分,皆是心影;一切见分,皆是心光;一切自证分,皆是心体;一切证自证分,皆是心性。——《法语四》

8、【宗教】 所谓“宗教”, “宗”是人生的宗旨, “教”是生活的教育。

9、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,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七

10、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,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,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,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。

11、佛门本是清修之地,跟贪欲作斗争,是修行的第一要诀,但佛门弟子为了争一个正统地位,仍免不了争斗,至于其他以趋利为目标的行业,更是如此。假设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念.决心和意志力,很难坚持到底。只有那些下定决心.不畏前境.持之以恒的人,才能功德圆满,修成正果。 ( )

12、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,或强大或弱小,或伟大或渺小,都是因为人 是否具有内心力量—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。真正的强者懂得,一旦确定 目标之后,就要像参加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一样奋力向前。

13、禅宗.密宗是非常正宗的法门,其最高境界都提倡不立文字。但没证悟这种境界的人,必须先通过文字来学习佛法。否则,什么佛理都不懂,就打着这种旗号来弘扬佛法,所作所为一定会与佛法相违。

14、【言语的多与少】 话多不如话少,话少不如话好。

15、在这个世界,即使有本事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,不念佛往生也不行。念佛,是阿弥陀佛的弟子;虽会敲打唱念,而不念佛,是佛的戏子。我们要做阿弥陀佛的弟子,不要做戏子。

16、【佛心禅语】 世间熙攘喧嚣,因此世人心生浮躁。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,不时从热闹的俗世中退回来,调和内心,就能在纷扰中安顿自己。

17、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.引起烦恼的事情,就是恶业;一切令众生欢喜.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。

18、尊重别人隐私,不可窥人私密,不可揭人之短,不可搬弄是非。

19、看到别人的善行,我发自内心地欣喜;看到别人的恶行,我打心眼里厌恶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会在不自觉间传扬人家的善行,但对人家的恶行,却没有鞭挞和阻止的勇气。我总是相信感化的力量,认为这个世界上善如果得到张扬,恶就会少一些。善的能量越大,恶的能量就越少,这是一种能量守恒。

20、做一匹孤狼,还是融人狼群?或者走向群羊?在丛林中,狼要深思。孤狼再凶猛也势单力薄;融人狼群可以放大凶猛但必须合作;走向群羊的话,一切将被提防.钳制,除了孤独.饥饿,无所作为。人才也一样,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袖,就必须和孤狼一样思考选择。

花气薰人欲破禅 2

21、【经典佛语】 寸金难买寸光阴,虚度光阴是可悲的。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勤奋.进取的价值理念,“天地生人,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;人生在世,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”,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,永远不应过时。

22、【佛心禅语】 是身如掣电,类干闼婆城;云何于他人,数生于喜怒?(《诸法集要经》)

23、【佛语禅话】行一分善,得一分福,就减一分灾难。

24、你不想做的事情,就不要让别人去做;你不想公开自己的隐私,就不要期望别人公开;你不愿被人侮辱谩骂,就不要去侮辱谩骂别人,这叫尊重。

25、一誓不与本分间隔,作一佛事,乃至一称一礼;一誓不与本分间隔,为一人,乃至交一言;一誓不与本分间隔,阅一书.作一字;一誓不与本分间隔.一坐立.一谈笑。(清)玉琳通琇禅师《自励四誓》

26、善和斗诤,专生欢喜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九十三,善臂菩萨会

27、道理是人生一条长远的路,地理不熟就会走错路。因此,今生今世要读熟未来的地理学。

28、法喜不受外物五欲六尘的刺激,法喜是从本心.先天生出来的喜悦。

29、【佛语禅话】过年是“减一岁”,必须把握时间精进。

30、众生有佛性,处处有禅机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佛;世事本无常,佛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,却可以超脱于这个现实。

31、少壮舍家,盛修佛教,是照世间,如月云消。《出曜经》卷十八

32、若不从天人,希望求侥幸,亦不祷祠神,是为最吉祥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吉祥品非道求清净,供养祠祀火,不识清净道,犹如生盲者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五,第102经

33、西方哲人也说:存在即是合理。很显然,“合理”不是一个道德判断,而是一个科学结论,一切现存的事物,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,无论人们喜欢它们还是讨厌它们,都会以此种状况呈现。

34、【佛心禅语】 利己与利他并不总是处于对立的位置,很多时候,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。

35、【你知道什么叫干物女吗?】家里头发随意夹起;假日不化妆不戴胸罩;出门后忘东西,不脱鞋直接脚尖踩地到房间拿;认为在家看漫画.上网比跟男人谈恋爱有趣;即使上网没事做,也要经常挂在网上;口头禅:麻烦死了.随便啦.滚;可能被人评论有点闷骚。

36、而“格”是格正,司马光解释为格杀,也就是说要格除物欲,人心才能向善。

37、后来,我从了凡先生那里了解到,“了凡因语”就是追溯本源,从我们当下所看到的物象好坏,推断事物的吉凶,同时反观内省,扫尘除垢,为明天后天我们要看到的世界种下善缘,重塑生命,收获善果。

38、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平凡的生活,因为只有在平凡中,真正的幸福才得以存在。

39、不做低劣事,不受人驱使,不依附权贵,不以法为商。《即兴自说·螺发外道经》

40、知识,是理论上的见闻;修养,是实践中的体验。学佛法行者,固然需 要有渊博的知识;但是,见闻知理,如果不能融和于现实生活中,历经事务 的体验,完成落实的修养,则无异于纸上谈兵,不可能表现出成绩。

花气薰人欲破禅 3

41、阻碍他人走正路,或破坏他人发善心.做善事的人,就叫做“魔”。外魔不可怕,最怕的是内心的魔—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,不仅障碍他人,也障碍自己。

42、人有了慈悲之心,就会变得宽容。人一宽容,气就不会郁滞,气不郁滞,血就通畅,所以,心宽一寸,病退一丈。宽恕是一味良药,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,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灵,此时,愤怒.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,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,气血也就通畅了。

43、是适时取舍,拿得起,放得下,进得去,出得来。好比拥有一条私人游艇,用时才用,不用时没必要随时背在身上,否则就成了负累。

44、地大水火及风大,四大犹之如虚空.能知此等皆平等,勇健乘空千亿界。《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》卷三

45、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,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,依之以趣大乘行果;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,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。如果不能这样,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,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。(民国)太虚《中国佛学的重建》

46、【佛心禅语】 利生:水的存在就是利益。没有水,人和动物无法生存;没有水,花草树木无法生长.发芽.结果。人.动物.一切生命,大自然的一切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。

47、应以善法扶助自心,应以法水润泽自心,应于境界净治自心,应以精进坚同自心,应以忍辱坦荡自心,应以智证洁白自心,应以智慧明利自心,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,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,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。《华严经》卷六十三,入法界品

48、人间和天上,有乐有美妙,比起涅槃乐,微小不足道。《即兴自说·王经》

49、凡事先由自己做起,奉献爱心要从自己开始,柔和

50、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,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.乱石,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,才能谦虚宽纳别人。

51、【佛心禅语】 修行就是一种忙碌。要忙出成果,忙出价值,就要如禅诗中所描述的那样,为自己寻一个龙潭虎穴,拿出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精神来做事,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。

52、云何人心?谓思念利他。《大日经》卷一,住心品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。《梵网经》卷下,心地戒品

53、《大般涅槃经后分》卷上,应尽还源品至于涅槃,不着涅槃,不起涅槃之想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四十四,十不善品

54、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:善哉!阿难,汝欲识知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生死结根,唯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汝复欲知无上菩提,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带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《楞严经》卷五

55、【天天禅语】做人间菩萨,必须先做好个人的修养。

56、藏识海常住,境界风所动,种种诸识浪,腾跃而转生。《楞伽经》卷一

57、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】心诚.行正,就能受人肯定信任。

58、承认“金钱就是力量”,不等于信奉金钱万能。实际上,真正成功的人士,都会努力支配金钱,而不会甘心被金钱所左右。

59、【经典禅语悟道】 处世如骑马,当马向高处爬时,仿佛是你得意的时刻,越得意越要谦恭,所以人要向前俯;至于下山,则仿佛失意时,固然周遭的情况是往下坡走,我们却反而要坐得挺,伸得直。

60、【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】 君子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才智,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声。但是,当他得遇时势为世所用的时候,就会惊天动地,他想默不作声,想掩盖自己的学问和名声,可能实现吗?

花气薰人欲破禅 4

61、设彼唯有所食一抟,要分施他,然后自食。《本事经》卷二

62、性不偷盗。菩萨于自资财,常知止足,于他慈恕,不欲侵损。若物属他,起他物想,终不于此而起盗心。乃至草叶,不与不取,何况其余资生之具。《华严经》卷三十五,十地品

63、【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】 如今人们学习总是不得法,好比不能辨物的羊,只要是触到鼻子的东西都吃进口里。

64、夫心者,为诸法总持之门,作万有真实之性,故称第一义谛。(五代)延寿《宗镜录》卷九十四

65、菩萨摩诃萨所有禅定,若声闻人者,身心不动,心便自谓人涅槃已。若菩萨人者,身心精进无有懈怠,以四摄法摄取众生,大慈悲故,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,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。《大宝积经》卷-。七,大乘方便会

66、人间好话,要如海绵遇水般牢牢吸住;世间是非,要如水泥地般坚固,水过则干。

67、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《金刚经》

68、今后之中国民族心理,其将吸收东西两半球.古今五千年各种民族之文化,陶铸为中国民族新心理,以为创造世界文化之发轫。(民国)太虚《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》

69、所有技艺,欲令人学,见学胜己,生欢喜心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二,名义菩萨品

70、应勤修常不轻心,谓于诸众生了性平等,不于贫下生轻贱故。“四十华严”卷三十一

71、【佛心禅语】 能救人的人就作菩萨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即是一日的菩萨。——证严法师

72、【佛心禅语】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,视净土若秽物,恐其污己者,临终多是手忙脚乱,呼爷叫娘。(印光法师)

73、【佛心禅语】 想象你的成功,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,就会增强信心,并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。

74、“罪”和“过”,都是不好的行为,区别在于动机,有意造作的叫罪,无意造作的叫过。相对来说,过比罪轻。

75、【天天禅语】处顺境用“无常观”,处逆境用“因缘观”。

76、心可则为欲,何必独五欲。速可绝五欲,是乃为勇士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爱欲品

77、忿怒不见法,忿怒不知道,能除忿怒者,福喜常随身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忿怒品

78、自见断十恶道,念十善道已,便生欢悦;生欢悦已,便生于喜;生于喜已,便止息身;止息身已,便自觉乐;身觉乐已,便得一一心。《中阿含经》卷四,《波罗牢经》

79、一一微尘中,无量劫修行,彼人乃能得,庄严诸佛刹。《华严经》卷十一,毗卢遮那品

80、特质即障碍!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习气和味道,说的好听些叫气质,实质就是顽固的臭毛病。起初人们都因这种特质而崭露头角获得成功,而后又因这种特质栽跟头屡撞南墙。生活中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游泳的人。

花气薰人欲破禅 5

81、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】内心常存仁德,至诚待人,自然得人心。

82、江南的初夏,山更翠了些,水更碧了些。一些花在结果,一些花在盛开。还有一些花化作蜂蝶,以另一种方式装点大地。江南的初夏,心思变得热烈,目光变得游离,一场无人发起也无人组织的人间party开始上演。

83、上山.下山同样是累,不过方向相反。为佛法做事.为世间做事,同样都要费心费力,但一个超升,一个堕落。

84、自信不是自大,自信也不是自恋,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大学问。

85、见危不救陷后悔。遇到他人有危急时,不知及时搭救;我不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,让自己悔恨不已。

86、六字乾坤袋,大即包天包地,小则提手便行,可大可小,能放能收。还有什么装不下,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?

87、一切法中心为主,余今不复得心原。究捡心原既不得,当知诸法并无根。(梁)傅翕《行路难》

88、【佛语人生】 这里强调的是因果报应的必然性,看来我们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因为它有益于抑恶扬善。

89、【清雅基地】佛曰:缘来天注定,缘去人自夺。如是因,收如是果,一切唯心造。着面对,不去埋怨。然,随心,随性,随缘。

90、若见见世间,见则世间相,如实等无异,此名真见者。《华严经》卷十六,须弥顶上偈赞品

91、云水禅心,雾霭焚香,梵音鸣唱,难度的三千红尘业果,天地间佛祖以撵花的姿势为世人普渡众生,便虔诚的告诫,放下执念便是修行,可叹,可叹,情难圆矣。

92、我此普贤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,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。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

93、所以,如果一个人身上的场态呈阳性,运气旺盛,那他看风水也会看得很准。

94、若不遇真师匠,唯应读诵大乘,深求至理,不依文解义,不离经穿凿,法法会归自己,处处体认心性,自于真宗,渐堪趋人。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二之一

95、追求也好,抛弃也好,都是在求。只要有求就有苦,知足才能常乐。

96、不要把自己活在烦恼的中心,静下心来就是突围的方向。禅就是把握生命当下的智慧。

97、若诸菩萨,求诸世间工巧明处,以少功力,多集珍财,为欲利益诸众生故。(古印度)弥勒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