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兔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买票的“黄牛党”一词,来历竟然和乞丐有关

2024-10-23 23:21 来源:去兔网 点击:

买票的“黄牛党”一词,来历竟然和乞丐有关

“黄牛党”就是俗称的“票贩子”。“票贩子”在北京行话叫“拼缝儿的”,而上海人称之为“黄牛党”,近年来上海方言还称“打桩模子”,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把这类人称之为“票虫儿”。

“黄牛”“黄牛党”这词语,是近现代在洋场产生的,具体时间难说,大抵是在清末。

所谓黄牛,在江南地区,牛就有三种,黄牛、水牛和奶牛。水牛主要用来耕作,在封建时代不能轻易宰杀,奶牛也是洋场产生之后有的,主要用来产奶。

只有黄牛,如果不是宰杀了吃肉的话,它才是使力做杂务的动物。江南地区向来不用驴、骡,更没有沙漠地带的骆驼,所以黄牛是使力的主力,譬如拉磨,拉车。

江湖帮会人士,有一部分人地位低下,他们凭恃自己的蛮力吃饭,怎么吃呢?江南多河,河上多桥,为了水道通航,江南主水道的桥往往造得相当高峻,于是黄包车夫拉人过桥,就成为一件使人蹙眉的难事。

黄包车夫在上桥时,一不小心就会被“钓鱼”,所谓钓鱼,是黄包车行当的术语,后重前轻,车夫被双脚腾空,状似钩丝上吊着的鱼。而下桥时,黄包车又容易往前倾覆,把客人抛出车来。

因此,在上海外白渡桥和苏州河上的高桥桥堍,就应运而生了一批靠帮助黄包车夫上桥下桥的人,他们在车子上桥时,就帮着俯身弓腰在后面推,在车子下桥时,就帮着带住一把,然后向乘客乞求几个铜板,以此为活。

这一类人,在当时的上海滩,就称为黄牛,这一帮以此为生的人,就称为黄牛党。

这个称呼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,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,这个称呼还是专门指称这一人群。1933年3月,苏州《大光明》有《南新桥上黄牛多》一文,南新桥又称南星桥,在苏州以高峻著称,同样高峻的,还有胥门的万年桥、杏秀桥,这些桥都被黄包车夫视为畏途,于是在1933年的春天,也开始有了一群黄牛,该文记者说,一时间黄牛竟比上海还来得多呢。

由此可见,黄牛之称,有两方面,一方面是出卖自己的气力;一方面是专做推、拉等与黄牛相同的活,并以此谋取生活之资。

如今,黄牛这个称呼已经抛弃了原先的定义,胡乱地扩展了开来,什么车票黄牛、年货黄牛、春运黄牛、外汇黑市黄牛……究其实,就是把过去投机倒把这个词抛弃了,用黄牛这个词来替代。现在的黄牛已经既不用自己的蛮力,也不用做推或拉的活儿,那么他们还算什么黄牛呢?

冤哉,黄牛和被称为“黄牛”的人们。